17-19世纪中洲历史 (道明淑华)

来自iFx Wiki
< 道明淑华道明淑华/17-19世纪中洲历史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简介内容 明朝覆亡到成朝建立全国性政权的历史

18世纪部分


清末变局

九子夺嫡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患疾病逝于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太子胤礽即位,年号法贤。

法贤帝继承康熙遗志,亲征西域,然而数次征伐失败后,醉心佛学,极力排斥外国干扰,同时对汉人十分排斥,大肆囚禁南洋儒生和西洋教士,以致朝政不理,南方奴变蜂起策应五藩乱军进扰,又造成清国境内经济进一步受损。

法贤十五年(1705年),法贤帝忧愤而死,太子弘皙即位,年号孚敬。

孚敬二年(1707年),孚敬帝狩猎时坠马而死,由于法贤帝没有其他子嗣,于是由康熙帝长子胤禔继承帝位,年号仁济。

仁济元年(1708年),仁济帝其三弟胤祉及其十弟胤䄉起事欲夺取皇位,然而阴谋败露逃往奉天,割据塞外。

仁济三年(1710年),仁济帝试图削弱其他兄弟权力,又使得其八弟胤禩和九弟胤禟勾结东南海商势力拥兵自保,其十四弟胤祯自任抚远大将军,使得仁济帝政令不出紫禁城。

仁济十五年(1722年),仁济帝于宫中落水而死,掌管驻京禁军的胤祥拥立其四哥胤禛为帝,年号雍正,然而此时分别割据蒙古的胤祉、占据东北的胤䄉、控制西北的胤祯、盘踞江淮的胤禩和胤禟都不承认雍正的正统性,在湖广四川地区发展的白莲教也已脱离了中央控制,而之前五藩之乱的残党割据的闽粤越等地早已成了独立王国,雍正帝实际控制的范围只有直隶区域。

控制西北的胤祯在得知仁济帝去世消息后,率军离开驻地兰州试图以勤王为名入继大统,然而掌控禁军的胤祥关闭京城城门,使胤禛得以即位,此时准噶尔又恰好南侵进入甘肃,迫使胤祯带兵回防西北。

雍正三年(1725年),在胤祥率领的禁军进攻下的胤祉和胤䄉表示愿意归顺,雍正帝在大量杀去了他们的亲信后,将他们软禁在京师,并且惩罚了帮助二人的李氏朝鲜、关外女真和蒙古族王公,将一部分直隶居民移居满洲来稳定当地。雍正帝的行动引起了其他康熙皇子的警觉,胤禩和胤禟开始和川陕湖广起义的农民军互通有无,使清军在南方作战受挫。掌握清军最精锐部队的抚远大将军胤祯几乎将其麾下部队变成自己的私军,严重打击了雍正帝试图通过军需房将军事指挥权集中至皇帝手中的尝试,而雍正则通过减少补给的方式削弱了西北军的战斗力。

昭明起事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刊刻《大义觉迷录》,试图通过教导的方式招抚反叛的王公和各路民军。然而其中对于清廷矛盾的揭露反而导致了直隶出现民变,弘阳教众拥立教主沙宏方在保定建立大定政权,一度攻入京师,雍正帝大为惊惧,即便平定了乱军,也选择在热河厅的避暑山庄办公,将热河厅改为承德州。此时南方出现了景、滇、泰、兰等割据政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是定都武昌的昭明政权,其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宣称要从海外迎回明朝宗室恢复正统。

雍正十一年(1733年),昭明军攻入淮河流域,阻断大运河,彻底断绝清廷通过内河与南方的联系,而海上又面临琉球、旭州和朝鲜势力的骚扰,使得京师补给困难,以致出现饥荒。在清军与昭明军交战的过程中黄河河政废弛,造成河水溃堤向北泛滥,一度汇入海河,使直隶地区经济大受损害,大量汉人流民涌入关外,进一步改变了满洲的人口结构。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政务操劳过于疲惫的雍正帝在京师督导战事时于圆明园病重逝世,传位其四子弘历,是为乾隆帝。乾隆帝即位后便开始筹办将清廷迁往关外的事宜,并在盛京为雍正等先帝帝修筑陵墓。

乾隆二年(1737年),昭明军攻破京师,紫禁城在争夺中焚毁,城市大部受损,北京随后衰落。清廷遁往关外,后世称为北清。胤祯在与昭明军于天水交战时,其部将喜奏斩杀昭明军领袖熊云,随军征伐的明室宗亲也不知所踪,昭明军大乱,随后撤军放弃攻略西北。熊云死后,昭明政权成王崔符联合恐惧民军的士绅王公,夺取领导权,于江宁建立大成政权,年号允谐,继续对清军和其他割据势力进行战争,然而不再以反清复明为口号。

恢复中华

成朝初立

允谐三年(1740年),成军陆续将南方割据政权消灭,大致平定了南至末罗半岛金光山,西至八坎山、若开山一带的广大地域,随后集中对西北用兵,在收复兰州和西宁等地以后,与盘踞兴庆府的胤祯所部对峙。退守关外的北清军队仍然控制山海关和北方的部分长城要塞,又强占了朝鲜大同江直到东海岸鸣沙湾以北的土地,并且不时从海陆两方面劫掠华北、朝鲜以至瀛洲的百姓,使成朝和旭州海商十分头疼。允谐朝将江南省拆分为江东、淮海二省和直隶天京府,并着手治理河政,为黄河安定于从骆马湖经原沂河河道入海奠定基础。

允谐五年(1742年),允谐帝于文渊阁心惧而死,其次子崔皙即位,年号定功。定功帝即位前便作为昭明军和成军的大将军主导西南战事,勇武过人,当政后便亲临宁夏前线率军攻破兴庆府,迫使胤祯逃往甘州。随后定功帝坐镇通州指挥北平战事,经过苦战终于夺取榆关、万全和大同等北方重要关隘,迫使北清宣化将军移驻兴和。定功年间北方逐渐平定,然而由于连年征战,人口十分稀少,多集中于一些未受洪水和战火波及的城镇。依据军功获得土地的军事贵族和分得田地的自耕农难以通过人力垦殖荒地,从而被南方士绅用提供贷款和良种的方式持续进行经济掠夺,造成了军户体制的瓦解,成朝开始依赖雇佣形式的军队。允谐年间由江南士绅和国朝勋贵逐渐形成了咨议院制度,而为了治理河政、筹措军费以及收集工商税,使定期召集咨议院集会成为常例。

定功五年(1747年),成朝海军舰队访问东明砂港,在如何对明帝行礼问题上出现争议,最后由成朝代表许如作出妥协,称双方确定地位平等,成帝为中洲之主,明为殷洲之主,从而订立通商条约。许如回到成朝本土后,定功帝赞扬其“举措得当”,得到咨议院称赞。

工业进步

定功八年(1750年),定功帝在榆林附近视察前线时遭遇伏击,被火枪击中肩部,半月后伤重逝世。定功帝生前未立储,也无子嗣,于是由其兄越王崔智摄政,随后确定由允谐帝六子崔暦继位,即惇信帝。定功帝死后,北清和成朝于万全到大同一带多有争夺,北清水师又时常在海上滋扰商船,甚至掳掠山东河北百姓,使惇信帝决心发展海防,从南洋搜寻能工巧匠,购买船只火器仿造,促使成朝造船和火炮技术大为进步,建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舰队。

惇信四年(1755年),成军收复甘肃,胤祯于哈密骆驼圈附近冻死后,成军攻入伊州城,自此终于切断北清与藏区联系。失去北清策应的和硕特汗国在准噶尔和成朝的两面夹击下选择求助南辽,随后成朝夺取安多和康区,建立西廓和岷西省。北方局势的逐渐安定带来了粮食生产的新需求,由吕宋人周政新发明的蒸汽机被广泛用于驱动灌溉设施和开垦荒地。

惇信十一年(1762年),成军将准噶尔军驱逐至伊犁河谷,重筑庭州城,置焉耆、高昌、轮台三省。回部三省地狭人稀,于是咨议院专设西域公司,招募内地流民前往垦殖,以充实边防。北清在河北边境受阻,转而继续南下骚扰朝鲜,一度攻占汉城,迫使朝鲜王室逃往公州,同时北清商船也时常假称成朝海商,与瀛洲进行走私活动。

惇信十九年(1770年),惇信帝于天京玄武湖畔揽胜亭病逝,太子崔利即位,年号宝贤。惇信一朝,礼部逐渐成为各部之首,因其主管咨议院会议召集和各洋通商(即鸿胪寺),时常成为召集廷议的主导,宝贤帝上任后便实施改革,设立总理洋务司专管外交通商事务。随着北方人口和经济的逐渐恢复,丰富的煤矿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然而由于运河多年未修缮,北方出产的煤矿要通过海运才能送往南方,于是北清的海患变得更为突出。

宝贤四年(1774年),成军自南浦登陆,配合朝鲜军队收复平壤,成朝海军于辽东湾(西朝鲜湾)几乎全歼北清水师,然而在金州地区的登陆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成军在西部的战事取得决定性胜利,成功夺取临河、五原、绥化、开平等城。在进攻承德的战役中,成军首次使用了蒸汽动力的机车来运载武器和粮食,翻越了此前难以通过大部队的古北口,给予北清极大震撼,使北清开始重视机械的使用。

制度变革

宝贤六年(1776年),宝贤帝于松江府视察海运码头时中风而死,太子崔论即位,为德惠帝。成军撤离后朝鲜再次丢失平壤,开城被攻占,朝鲜的进退失据使德惠帝十分恼怒,咨议院也一片哗然,朝鲜国王李坦惧怕成朝问责,将其王位禅让给其侄李祘。由于宝贤帝即位后一直身体欠佳,咨议院地位更加突出,逐渐成为实质上的权力机构,咨议院使用康熙南巡时所住的江宁行宫作为集会地点,经几次失火后重建政事堂,政事堂平时作为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所,每年春秋两次由总理洋务司召集会议,听取绅商和使节的请求,皇帝只在会期开始和结束时出席。

成辽争霸

德惠三年(1779年),成廷长期与南辽争夺对于藏区和恒河下游的宗主权,成朝海军试图入泊迦梨城港口时被南辽兵士驱赶,随即导致安福舰炮击迦梨城(加尔各答),引发第一次成辽战争。战争爆发后,南辽海军迅速封锁了金洲水道,双方展开对一系列商业城邦的争夺战,随后沆国、注辇和吕宋等大国以及各城邦也加入到这场战争之中,形成多方混战的结果。

德惠八年(1784年),围绕南洋利益的战争各方互有胜负,星洲和金洲均有大量城镇被战火波及,南辽海军也一度围攻成朝洪沙省首府仰光,而成军翻过若开山脉,兵锋直指南辽华州城。成辽双方确认以三川河(蒂斯塔河)-孪河(贾木纳河)-恒河为界,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争,然而在拉萨、年麦和列城,成辽双方仍然在或明或暗地争斗。

德惠十年(1786年),北清延松辽运河一线修筑的轻便铁路被认为是近代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此前成朝沿大运河修建的缆车系统则被认为是雏形。

西域拓地

德惠十三年(1789年),成辽双方围绕葱岭连云堡一带地区的宗属产生争议,南辽联合寒山、百善等部,经大玉兹一路进入和阗地区,裹挟当地反乱领主建立巴图尔汗国,致使南辽实际控制葱岭一带。成朝则在此时忙于和漠北蒙古的战争,无暇顾及西域,在总理大臣苏唐夏的建议下,许诺江东、淮海、浙江等东南各省民众可领取田凭而自由前往西北拓地,将西域山脉称为金山,凡持田凭抵达庭州府治长吉县城者可领取十两黄金五十两白银作为奖励,同时鼓励军民捕杀叛乱部众,每个人头可换取五两白银。这一系列政策在此后的数十年内促使大量内地人口向西域回部流动,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贪腐风气和治安恶化现象,长安往庭州的铁路竣工后,也时常有盗匪骚扰,所谓拓地金的发放持续了约二十年左右,此后逐渐调整以致取消。奖赏捕杀叛乱部众的条例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南辽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然而大量当地普通民众也遭到了非人的对待,库车、且末、和阗等边境地区一带的人口甚至减少了五成之多。

19世纪部分

黄金时代

北清覆灭

观宁二年(1819年),北清锦州守将八佛里(汉名郭志豪)降,成军终于攻入盛京,北清灭亡。北清残余势力在永琰(北清嘉庆帝)之子绵宁(称道光帝)的带领下在龙江流域广大地区持续抵抗数十年,后随着当地逐渐开发而销声匿迹。由于朝鲜的软弱无能,成朝并没有把平壤和咸兴等地交还,而是按照北清的区划以辽东和吉林两省管理。

观宁十年(1827年),延川县人孔皑林建立维昌油厂,开采当地油矿作为燃料贩售,是为世界上第一个近代化油矿。






创作信息

User:Dukevski

否 世界观设定

否 草案

Copyright.svg
创作者: Dukevski
WorldItem.svg
本页面属于世界观: 道明淑华
Stage-1.svg
本条目处于草案阶段: 用几句话简要描述核心想法
Settings.s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