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淑华

来自iFx Wiki
VIFF讨论 | 贡献2021年3月5日 (五) 14:35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这个世界观的分歧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人更喜欢海

然后这个分歧产生的标志,是从南北朝时期,允许南迁士族进一步在海外占据土地

这样积累起来的变化,像波纹一样,扩散到整个世界,就像是蝴蝶效应

这个分歧点扩散的方式类似EU4里面的思潮,在发展度更高的地方和更靠近海的地方扩散得更快

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往后带来的改变越多

在被这个分歧点波及到之前的世界线按照OTL正常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这个思潮尽管对世界其余部分影响很大,但是对中国本土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大

各地分歧发生时间


简要历史

大荒洲,即本世界线的澳大利亚 分歧发生时间简表(不知道为什么图传不了):

400-500年 亶洲

500-600年 安南

600-700年 扶南 真腊

700-800年 爪哇

800-900年 波罗 朱罗

900-1000年 波斯 东非

1000-1100年 东罗马帝国 濠洲

1100-1200年 北非 伊比利亚

1300-1400年 金帐汗国

1400-1500年 西欧 美洲

几个设想

1. 印度教和佛教商人更活跃(佛教在北印度形成主导)

2.蒙古人还是来了

3.圣殿骑士团后来回国把法王干爆了

4.北非西部可能出现天主教化

5.波兰牛逼(也可以是立陶宛牛逼)

大荒洲

大荒洲的发现与早期历史

自秦汉以来,便一直有南海之南有大岛,盛产珍珠珊瑚,奇异禽兽的传说。因为此地终年酷烈难耐,百草不生,谓之曰大荒。

南朝时期,面对北朝强大的压力,也在南朝名门豪绅猎奇的推动之下,晋宋齐梁陈各朝都派出了海外探索的船队,发现了吕宋等地,遂给南迁高门在海外封地,许其出海自占土地。

隋灭陈,南北一统,旧朝海外高门纳表依附,隋许其依照北制,设流官,行科举。

自唐以降,南洋商路便多有客商定居海外,关于大荒洲的传闻也多传到朝廷和藩王庭上。

贞观三年,设南洋道(即吕宋),以奎州为治所,令南洋经略使专管南洋州县。

景云二年,改南洋经略使为海东节度使。

天宝七载,建计顺府,迁南洋道治所至此。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弱,一直未能再控制南洋道,海东节度使遂自立为南吴国国王,与南越国屹立南洋。

宋朝初立,南吴国便纳表请开商路,宋许其与内地商贸。一时间南吴国力大盛,南洋商贸随之大兴。后仲洋国至叶调,真腊等地,当地华商言海南有大荒洲,四季星象不与中国同,产珍珠珊瑚。遂南行登岛,滨海有珍珠,光彩夺目,遂建一港市,谓之曰德宏,意为君德宏大。又闻海东有三仙山,为方壶,员峤,岱舆。然数次寻而未果,遂鲜有人问津。

元灭宋,宋士人多携家眷南渡至吕宋,仲洋,占城,柔佛等地,南洋儒学大兴。在元军南下失利后,南洋蛮夷多受宋人感召,易服习书,数年之后,不与中国异。

明代元,燕王兵变,建文帝出逃,至南洋,携兵士眷属东渡,不知所踪。郑和出海,南洋各国上表归附,明廷设南洋布政使司,各亲王多有南洋封地。在这一时期,大荒洲得到了极大的探索与开发。

明设流一万里刑,斩监侯,绞者,可免死,流一万里至大荒洲。

永乐年间,一直流传建文帝东渡至海东仙山,得仙人相助的传言,明廷积极发展水师,派遣商人官吏东渡寻找建文帝踪迹,无果。永乐帝便下诏,凡有大明军民出海寻获建文帝者,封柱国公,凡发现海外无主土地的,封为该地万户侯,许其偕家眷封臣东迁至封地。一时间,大明海岸千帆竞发,东寻旧帝,大明的海外封地也越来越多。

永乐十六年(1418年),有客商回报在琉球之东两万里有大岛,南北周长不可定,岛上有住民似中国模样。永乐帝遣郑和等人出海,寻找极东大岛。永乐二十年,郑和船队回报,言此岛南北周长不可丈量,岛上似有人烟,当地居民多赤身裸体,不知廉耻,若仙人态。遂将此地称为员峤。

仁宣以降,多有商客往来员峤与中国之间,在员峤海岸上逐渐有中国人定居。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封景帝为岱舆王,封地在员峤北部的荒山之中。景帝家人和被怀疑支持景帝的大臣于谦等及其家属都被流放至员峤,后遂颁布海禁,不许商民下海。嘉靖一朝,海禁松弛,又多有士人百姓迁居南洋,大荒,员峤。

隆庆开关(1567年),恢复南洋贸易,员峤与内地又得以通商,员峤出产的植物(番薯,玉米等)和动物被引入中国。

泰昌元年(1620年),改封福王朱常洵为丈方王,封地在大荒洲东南两千里的岛上。天启以降,多有东林党人被委任为南洋,大荒的官吏,名为调任,实为流放,又有百姓士人不堪厂卫压迫,远渡员峤。崇祯一朝,农业减产,边患加重,起义频发,百姓不堪赋税徭役,多有出逃海外至大荒、员峤等地者。在东南及南洋地区,海商开始逐渐控制当地经济,以至于委任至此的官员实质上是与士绅共同统治,士绅组成的幕府逐渐脱离官府而存在,形成了集议制度。

大荒洲的独立发展开端

永历十九年(1662年),吴三桂攻入洪沙省首府同古府(曼德勒),永历帝在足赤宫投井而死。郑经等在升华府拥立交恭王朱慈钟为帝,年号昭文。

昭文三年(1665年),因清军攻入沧兰、交南境内,南下至扶南省金边府,欲南迁至柔佛,万宁(文莱),遵文(爪哇)等地。在大臣陈修德,周冠威,曹重林等的劝说下决定前往大荒,广定王朱本泸在德化府迎接了皇室及文武官员。

昭文十六年(1678年),德宏之变,昭文帝和郑氏将领被杀,广定王朱宁灼在内阁首辅庄伴诚和永济伯常静海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年号延兴,改德宏府为南京,称大荒洲为濠洲。

延兴十三年(1691年),谦堂书院陈修德养子周陵风称资政庄伴诚系矫诏圣命,起兵攻破南京,延兴帝南逃至金卷府(纽卡斯尔)。

延兴十七年(1695年),周军攻破金卷府,延兴帝失踪。极南王朱和械于锡龙以身死国,南明亡。 正和元年(1696年),周陵风于德宏府称帝,国号为沆。

南洋州府历史

从320年到1500年

太兴三年(320年),祖逖北伐不利,回到南方。

太宁元年(323年),王敦把持朝政,提出要将南迁士族重新安置到海外土地。祖逖及范阳祖氏等士族被重新安置到夷洲,夷洲环境恶劣,土人性情野蛮,迁来人丁十口止存三四。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兵败身死,后续迁置计划废除。祖逖以其年老,决定留在夷洲,部分侨民随其弟祖约返回大陆。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联合祖约起兵反叛,随即兵败被俘。苏峻所率流民皆被驱逐至夷洲。

咸和四年(329年),祖约兵败,及其家族被驱逐至夷洲。

1567 怡州岛.png

咸和五年(330年),温峤以建康残破,请命开垦夷洲。

咸和九年(334年),夷洲置南太原郡。

咸康五年(339年),夷洲置南范阳郡,温氏被奉为开夷王。

永和元年(345年),怡州设置,庾会出任怡州刺史。

永和十年(354年),殷浩北伐失败被废,率家属流徙怡州,在当地办学讲学,后人奉为海东文祖。

兴宁二年(364年),桓温实行土断法,废除侨置县,允许侨民在怡州在内的各地自行占据土地开垦,十年不收赋税。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迁居其至怡州。

太元七年(382年),南范阳郡改称安平郡,南太原郡改称云林郡。

隆安六年(402年),孙恩入寇怡州,被击败后北逃进入山林中。

义熙九年(413年),刘裕鼓励侨民移居亶洲开垦,三十年不收赋税。

孝建元年(454年),刘骏掌权后对海外领地放任自流,不再设州郡管理,怡州刺史祖英自立为安平王,年号永康。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举兵谋反,攻入建康,大肆屠戮驱逐士族,大量士族流亡。

太平二年(557年),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两家改姓为吴,在亶洲建立高阳国。

开皇十年(590年),隋水师攻破怡州安平国首府天兴,置塔口、云林、淡水三县。

大业三年(607年),隋羽骑尉朱宽率水师抵达亶洲,试图招抚高阳,高阳王吴欢拒绝。

大业六年(610年),隋将陈棱、张镇州率兵攻入高阳首府太渊(一说太原),置维安、流涡(佬沃)、凯城、沙洞、难无(南吴)县。

大业九年(613年),扬州道析置交州、闽州、亶州道。

1567 亶洲群岛.png

贞观三年(630年),设亶州总管府,治所奎州,领两府八州,南洋经略使专管此地州县。

永徽二年(651年),李泰指出亶洲为多个岛屿组成,取土人俗名称大岛为履松岛。

神龙元年(705年),在履松岛南方的小岛上发现金矿,私下南洋掘金者屡禁不止。

景云二年(711年),在奎州南建计顺府(也称计州),南洋都督府治所迁至此处。

天宝七载(748年),奎州府治北迁至清流县,奎州与计州分立。

永泰二年(766年),设置南洋都护府,亶州刺史充任都护。

建中四年(783年),南洋道建制,领二十七州。

贞元十九年(803年),坎州刺史金诺善叛乱,占据蒲米岛大部。

元和五年(810年),唐将皮钦率军讨伐金诺善之子金云泰,平定蒲米岛,筑武端城。

咸通六年(865年),南洋经略使萧睿充仲洋军节度使,总领南洋道陆军水师。

景福二年(893年),加仲洋军节度使陈履善同平章事。

开平三年(909年),陈履善死,以其子陈瑞为节度使。

贞明四年(918年),陈瑞之子陈凤山承袭节度使职,意欲独立建国,避其祖讳称履松岛为吕松岛。

龙德元年(921年),陈凤山正欲称帝时被部下何惠刺杀,亶洲陷入混乱时期。

天福元年(936年),杜正明于坤岩城称王,国号为吴,又称南吴、海吴、洋吴。

开运二年(946年),张安艺击败杜正明之弟杜查,摧毁坤岩城,于计顺南侧太渊湖畔筑万胜城(一说万乘城)为都,定国号为大吴,也写作泰吴。


雍熙元年(984年),宋将侯仁宝攻破南越国首府华闾,恢复交州郡县。

端拱二年(989年),张伦也惧怕宋军攻打,遣其子张霞纳表请求册封,宋帝册封张伦也为吕松郡王,张霞为检校太师、仲洋节度使。吕松对外称王,对内称帝。

1567 般若洲岛.png

淳化三年(993年),吕松于般若洲建立和乐城。

咸平三年(1000年),吕松与占城发生贸易冲突,吕松发兵渡海攻陷占城首府因陀罗补罗(旧州),掳掠大量人口而去。宋军趁机南下占据旧州,置顺州、化州,占城迁都至毘阇耶(新州)。

天圣六年(1029年),侬全福建立长生国,占据越南路、广南西路和大理国之间的区域,滋扰当地商民。交州观察使李德政率军击破长生国,杀侬全福,其子侬智高逃往大理国。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起兵,攻占广西、越南大部,复立长生国。占城趁机出兵收复因陀罗补罗。

至和元年(1054年),宋将狄青击破侬智高,追击至大理边境将其杀死。狄青偏将指挥使武珥南下于五蒲江击败占城军队,杀死国王乍斗,焚烧毘阇耶城,大肆屠杀占城军民。占城此役后向宋纳表称臣。

熙宁元年(1068年),占城国王制炬再次发兵攻打化州,顺州团练使吴俊率部击破占城军,俘虏制炬,强迫其割让毘阇耶城,并命名为思州。随后占城南部宾童龙(藩龙)部落叛乱,以此为都城建立新政权。

元丰二年(1078年),真腊翻过安南山攻击化州、顺州等地,宋军将其击退后追击至其境内,因骑兵难以翻山被真腊军打败。

崇宁三年(1105年),占城国王制麻那发兵攻打思州,化州察访使李觉击败占城军,但未成功攻下宾童龙城。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亡,吕松遣使慰问,表示愿意接收南下流民。

绍兴十年(1140年),真腊攻击宾童龙城,未果。吕松趁机从海上攻入该城,指挥此役的皇子张欣颜攻下该城后又受到封为录州郡王的消息,于是在封地录州筑庆信城。


乾道二年(1165年),交州人(一说安州)许纯在龙厢江谷地建立龙厢国,向大理和宋称臣。

1567 中南地区.png

淳熙三年(1177年),占城与龙厢结盟,攻入真腊首都吴哥,杀死真腊国王,并大肆劫掠。

淳熙十四年(1187年),真腊终于成功击退入侵军队,与龙厢议和并割让了北部的檀木城。

绍熙四年(1193年),吕松王(吴帝)张于戈被外戚王安吉所杀,吕松随即陷入内战。

嘉泰三年(1203年),真腊占领宾童龙城,将占城作为一省直接并入真腊。

开禧元年(1205年),唐夏攻破万胜城,将其夷为平地,自立为吕松王并向宋纳表称臣。

嘉定二年(1207年),吕松录州郡王张彦仪向宋上表陈述唐夏恶行,希望宋收回对其的册封并支持自己夺回王位。宋帝没有同意张彦仪的请求,而是将其另行册封为仲洋王。

嘉定十五年(1222年),化州人周祐假托占城王室之名恢复占城国,将真腊军队击退。周祐正式将宾童龙城改为藩龙城,向宋朝称臣,并在朝中大量引入乡邻为官,造成系列动荡,占城人口锐减为北宋初年时三分之一。

绍定二年(1229年),仲洋国与谏义利国发生战争,仲洋国击败了谏义利位于般若洲的一些盟国,并于山口洋击败了谏义利的海军,最终占领了整个般若洲南岸。

端平元年(1234年),龙厢与占城联合,再次击败真腊并攻占其首府吴哥。此役后真腊被迫割让北部大量土地给龙厢,龙厢则迁都至檀木城,将其更名为永珍。占城获得了真腊沿海的领土,强迫真腊迁都到离占城更近的竹里木城方便监视,并将该城重新命名为伏南城,真腊事实上成为了占城的附庸。

淳祐三年(1243年),仲洋王张赫然试图恢复其吕松王位,率大军进攻銮星城,一度占领金麻岛,吕松水师于黄岩岛附近阻断其补给线,不得已议和,称两国为兄弟之国。 淳祐十年(1252年),蒙元灭大理国,龙厢国将领屠恭于哀牢山击败元军,收服部分大理故地。

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亡,吕松王唐平青得知此事悲痛欲绝,遂改国号为吕宋以纪念宋朝。龙厢、占城和仲洋等汉人在南洋建立的政权此后依旧使用祥兴年号。

1567 金洲、柔佛.png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军陆续攻破不肯朝贡的龙厢、占城、真腊和蒲甘国,素可泰国王敢木丁向元称臣纳贡,并取得了部分真腊故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宋朝宗室,儒学家赵一阳于计顺府开设万兴书院,吕宋成为南洋儒学传播中心。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军渡海攻击吕宋国,被吕宋军于沙弥洞附近海域击败,生擒元将卢通,为纪念此次胜利,吕宋王唐广闻将此处命名为胜通。

至大二年(1309年),仲洋国攻破满者伯夷都城,满者伯夷以向仲洋国纳贡并割让苏拉威西岛(仲洋称其为锡铁岛)为条件换取其退兵。

延祐二年(1315年),仲洋国水师将领韦顺水登陆大荒洲,建立德宏港。

泰定五年(1328年),注辇国与三佛齐国再次发生战争,三佛齐首都巨港被毁,王室逃往柔佛。注辇退兵后,巨港被汉人海盗毛乂柯占据。

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于泉州著《岛夷志略》,首次将新加坡岛称为星洲。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邓嘉农占据锡铁岛的港市锡江城,建立高塘国。

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将蓝玉攻破藩龙城,周氏投降,南方终于平定。

建文二年(1400年),设置缅甸宣抚司、暹罗宣抚司和真腊宣抚司。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水师剿灭巨港海盗陈祖义,明廷设置吕宋宣慰司、仲洋宣慰司、金洲宣慰司、柔佛宣慰司、叶调宣慰司和高塘宣慰司。在巨港专设南洋布政使司,总管南洋明人事务,并将大量藩王封往南洋,鼓励侨民移居。至此明朝南洋制度统称一政三抚六慰。

永乐十六年(1418年),客商丁海诚回报,称琉球之东两万里有大岛,南北周长不可定,岛上有住民似中国模样。

1567 叶调洲.png

永乐二十年(1422年),郑和船队返回,称极东大岛为员峤,开辟跨洋航路。

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在返程途中死于极乐岛北努贝港,为纪念郑和,将此地更名为三宝。

正统六年(1441年),明英宗始创流一万里刑,并开始改封藩王至大荒洲。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将景泰帝封为岱舆王,将其同亲信流放至员峤。颁布海禁。

成化二年(1466年),真腊土司胡向达叛乱,明将朱流率军平定,置扶南布政司。

成化十五年(1479年),仲洋王张希妨碍南洋通商,明军攻入庆信城,改置般若洲宣慰司,立毛进卿为宣慰使,治所永安。

弘治元年(1488年),阿瑜陀耶国驸马,潮州人郑信一扫暹罗各部,建大城国,受册为宣抚使。

弘治十三年(1500年),引日王苏格灭满者伯夷,礼待华商,册为叶调洲宣慰使。

东明部分

洪熙元年(1424年),青岗,砂港,片舟等地逐渐被华人殖民定居。

景泰十年(1459年),景帝抵达员峤,开辟砂港(旧金山)东北一处荒地为兆京(萨克拉门托)。此地依山势形,风水极佳,景帝等人便开始在此建造新都。景帝及众臣以景帝大明正统,仍国号大明。景帝治下员峤等地发展迅速,当地原住民多有移风易俗,归化大明。

景泰十一年(1460年),改为州县两级制,较大的县和州治为府。

1464 东明.png

景泰十二年(1461年),铸景泰通宝。片舟,白沙归附,设北巍州,治所阳春府。

景泰十五年(1464年),各州府始行科举,一从明制。

景泰十七年(1466年),准宗室参科举,参科举则不食禄。

景泰二十一年(1470年),征东夷,途遇大疫,夷人多病倒不能立,皮肤斑疹,似为天花。帝悯之,多遣医者救之。敌酋感帝恩德,率部归附。

景泰二十四年(1473年),兆京郊现大金矿,设物宝司专管开采铸币。

景泰二十六年(1475年),以京郊金矿铸景泰重宝。

景泰二十八年(1477年),改革兵制,建神机营,配以火器。

景泰三十一年(1480年),置岐良,瀚海州。

景泰三十二年(1481年),景帝崩,太子朱见泫即位,年号隆升。


隆升元年(1482年),铸隆升通宝,隆升重宝。

隆升三年(1485年),东南大疫,归化民多有病死,令有司赈之。

隆升七年(1489年),南方有忒诺国,酋唤作鄂瓦梭破儿,听闻大明威仪,遣使者来学习中国文化,帝嘉其礼,册封其酋为摩海王。

隆升十年(1491年),许恩临府采嵺山铜。

隆升十二年(1493年),忒诺国叛,犯南边,掳掠百姓。护国公于威率军讨伐,大破之。忒诺国王上表言愿永世不叛,俯首称臣,并献其子并二侄为质。摩海王子蒙忒,魁剌儿,廓瓦被押解至京。

1495 东明.png

隆升十四年(1495年),魁剌儿,廓瓦等暴毙。蒙忒亦染疾,御医公羊吴越使活之。蒙忒感念皇恩,取汉名明恩,称作蒙明恩。 隆升十六年(1497年),南涧南有大银矿,使物宝司辖之。 隆升十八年(1500年),忒诺国之南有蒙崖国等国,皆来进贡,帝赐其良马,耕牛,农具,火器等物。

隆升十九年(1501年),鄂瓦梭破儿甍,蒙明恩即位,改革政事,一从明制,上表请内附。

隆升二十年(1502年),蒙明恩复上表请内附。

隆升二十一年(1503年),置摩海都司,专管忒诺国及东南政事。赐蒙明恩国号乘光,意为乘明之光。

隆升二十二年(1504年),蒙崖国等国派使者来中国学习。

隆升二十三年(1505年),隆帝崩,太子朱祐椋即位,年号惠良。隆升一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大明疆域不断扩大,国库充盈,远近住民皆来归附。


惠良元年(1506年),夷犯北边,使镇国将军郑南星率军讨伐之,大破之。置承晖府于夷故地,移民实边,并令有司教边民诗书耕作。

惠良三年(1508年),蒙明恩言有奇装异服夷人在钟离海大岛附近活动,假借商贸之名行抢掠之实。

惠良四年(1510年),置赤彦,伯洋,径川州。设宁海卫,敕造水尾船厂,使郑南星为总督,统领钟离海水师,以御海贼。户部铸惠良重宝,惠良通宝。

惠良七年(1513年),置万仞,昆岩州。 惠良十年(1516年),许澎阳府采砱山,松牢山铜。铸五铢钱,十铢钱。

惠良十三年(1519年),东夷来犯乘光国,帝使钟离海水师侧卫蒙明恩军队,大败之。生俘敌酋寇答兹(埃尔南·科尔特斯),供称其主为喀司的里牙番国培的楠(费尔南多二世)。

惠良十七年(1523年),飓风自南往北侵袭大江,后河、穗湖、永丘等城镇被摧毁。

惠良二十二年(1528年),海寇速脱(埃尔南多·德·索托)于江口泥沼浅滩处登陆,滋扰住民,边军巡查至其营地,拔除之。

惠良二十五年(1530年),惠良帝崩,太子朱厚煊即位,年号锦星。

锦星元年(1531年),寇答兹请求与中国进行贸易,许其在砚礁卫外海设立贸易站。

锦星四年(1534年),海商回报称有长毛生番比砸锣(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入寇四方国,被四方国将军阿塔瓦尔帕击败,随后阿塔瓦尔帕率军从四方国自立为万山国王。

锦星五年(1535年),卡斯蒂利亚国王米格尔入贡,崇勇府设翻译馆,番人教士遂将番文译为汉文。

锦星八年(1538年),锦星帝崩,太子朱载垠即位,年号重治。


重治元年(1539年),风暴摧毁靖深府城,灾民数以万计。

1567 东明.png

重治四年(1543年),招抚努瓦沃部,置雄英、典属州。

重治八年(1547年),来自长崎的商船金昌泰、裕和祥抵达伏波及砂港,开辟商用跨洋航线。

重治十三年(1551年),重治帝崩,族弟朱载埙即位,为鸿德帝。重治帝好财货,缅女色,许洋人入内地开设互市,亦于番地古巴岛哈瓦那置采办处收罗珍奇宝物。重治一朝,淑华山东一带人口迁入,土洋归化,户数大大增加,大江沿岸得到开发,然而由于朝廷滥发许可,偏信权贵,以至竟有流民加入土著部落,呼啸山林。


鸿德元年(1552年),翰林学士涂阳明在其书《受入谈》中提出“南国扶桑论”,结合中国史书、洋人记述和土著传说,是使用“殷洲”一词描述员峤之地的最早记载。

鸿德四年(1556年),置黄原、振江、藩广州。

鸿德十五年(1567年),殷洲与中原恢复正式商贸,跨越大明洋的四角贸易逐渐形成,朝鲜和筑紫洲等地的船商从瀛洲募集多余劳动力并运送牲畜和其他生产工具,到殷洲换取贵金属和高产作物,于南洋购得香料和火器后销往中原内地,从而获得制式银钱和工艺品。

欧洲人和阿拉伯人

1500年,卡斯蒂利亚殖民巴拿马地峡,建立巴拿马城。

1509年,卡斯蒂利亚商人德乔带领的三艘船队驶入伯洋州考河口镇死洋港,和东明进行了有记载最早的接触,随后东明于此设置宁海卫,建造水尾船厂。

1511年,卡斯蒂利亚征服古巴,建立哈瓦那城。

1519年,科尔特斯登陆阿兹特克海岸,建立维拉克鲁斯城后向内陆深入,遭到阿兹特克军队和东明水师夹击,被俘。

1528年,德索托登陆大江入海口,被东明边军驱逐,边军即建立江口卫。

1531年,科尔特斯获准在砚礁卫设立贸易站。

1533年,皮萨罗被阿塔瓦尔帕击败,随后阿塔瓦尔帕自立为万山国国王。

1537年,摩洛哥人建立ارض السكر阿拉达苏卡拉殖民地(意为糖),累西腓城。

1547年,西班牙迫使穆伊斯卡人放弃沿海低地地区,扩大了新格拉纳达的范围。

1559年,彭萨科拉成为佛罗里达西部首个定居点,是西班牙治下和内陆最近的贸易港口,随后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走私贸易节点。

1567年,西班牙建立加拉加斯,成为第一个在美洲大陆上较为稳固,并一直处于其统治之下的定居点。







创作信息

Stage-1.svg
本条目处于草案阶段: 用几句话简要描述核心想法

属性“维护者”(作为页面类型)与输入值“User:模板:维护者}”包含无效字符或不完整,并因此在查询或注释过程期间导致意外结果。

评论区


添加您的评论
iFx Wiki欢迎所有评论。如果您不想匿名,注册登录。它是免费的。